衛武營本事
牛娟娟-NSO《詩琴畫語》 觀後心得
文|牛娟娟
位置特意選在二樓,能看到陳美安指揮的表情、手部動作,還有鋼琴家手部動作。
因此這次觀察角度擺在指揮對樂團的掌控、安排器樂演奏的能力、與團員的互動。
演前導聆提到指揮像老虎,但從柴可夫斯基:第二號交響曲《小俄羅斯》來看,
感覺更像豹!
音節處理得簡潔有力,乾淨不拖泥帶水,震撼度也夠;
曲中也以拍胸動作鼓勵讚美團員,樂曲結束後也不吝鼓舞樂團,感覺符合其個人美式熱情、Power俐落等特質。陳美安不愧是在國際頻頻獲獎的指揮!這才深刻了解指揮之於樂團的重要性。
此次是被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F.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 Op. 11"吸引,茲拉塔‧喬基耶娃看似瘦弱,但鍵音有力,國際享有美譽,其技巧不在話下。琴鍵一落,即吸引強大注意力,但總感覺指下情感壓抑、小心翼翼,理性大於感性。直到第二樂章後段,才顯出感性情緒,讓我眼眶稍稍濕潤。
而陳美安指揮一改老柴樂曲風格,器樂伴奏轉為溫柔纏綿風格,也一改蕭邦慣以單調的器樂伴奏,譜出節奏、樂拍有變化的風格,暗暗叫好稱快!
歸家再度聆聽一直很喜歡的阿格麗希版本,情感奔放充沛、既熱情又柔媚,鍵音有力且圓滑流暢。
還是喜歡這樣的表現方式,融合愛戀、欣喜、落寞、憂鬱等的完整情感展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WRIBgYAXDQ&t=50s
好希望能有機會到波蘭華沙,親眼朝見鋼琴詩人蕭邦,聆聽多場音樂會!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
一代舞神,如何「背叛」一齣浪漫芭蕾經典?
《吉賽兒》原是近200年前,一齣描寫愛情與背叛的浪漫芭蕾的經典舞劇。它能夠百年來不斷重演,最大的吸引力就在於 ── 以足尖舞蹈和白色紗裙所塑造的幽靈 ── 快速飄移的幽靈舞者,美得不像人間俗物,卻仍然忠於愛情,致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