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不一樣的拉圖,不一樣的BRSO
©BR _ Astrid Ackermann
文|吳毓庭
拉圖攜手BRSO,為什麼讓人期待?
2023/24樂季起,拉圖爵士成為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接任楊頌斯逝世後,懸缺已久的位置。他在接受「慕尼黑藝術文化中心」(Gasteig)專訪時,說明了他與BRSO的關係:「一方面,我可以感受到庫貝利克(R. KUBELÍK)在這個樂團中留下的精神……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與團員緊密的連結。」
庫貝利克是BRSO第二任首席指揮,也是拉圖的年少回憶。這位指揮大師在60年代,曾與巴伐利亞留下了馬勒交響曲全集錄音,演繹出相當明快、俐落的版本。後來樂團又經過戴維斯(C. DAVIS)的抒情優雅、馬捷爾(L. MAAZEL)自信神采薰陶,到楊頌斯手下,巴伐利亞擁有更細膩的情感表現與室內樂質地。
而一向充滿激情的拉圖,又將如何與較內斂的BRSO同行?結果讓人驚喜。或許是兩者調和,取得恰好平衡,也或許是拉圖心境更趨悠然,在2021年,他與樂團錄製的馬勒第九號現場,無疑是近年最精彩的錄音之一。
該專輯獲得了金音叉獎、超音獎與《留聲機》雜誌編輯推薦等殊榮。音樂一開始的法國號、豎琴與中提琴互動,非常具空間感,繚繞如星系。第二樂章的蘭德勒舞曲氣韻生動,果決與優柔、解決與未解決的和聲,都有非常細緻的刻畫。整體而言,格局既寬廣又深邃,比他在2007年與柏林愛樂的錄音更加亮眼。
帶著這樣的成功,拉圖以馬勒第六號作為上任樂季重點,並同樣由自家廠牌發行了現場錄音。從這張唱片,我們再次感受到拉圖已然脫離技術高超、感官性強的路線,將其對生命的感悟融入每個樂句。
馬勒第七有哪些「聽」點?
從第九號的看盡滄桑,到第六號的義無反顧,拉圖在上任第二個樂季,安排了他形容是「最與眾不同的」(black sheep)的第七號作為重點,接續兩首極端之作。
馬勒第七號創作於1904年,此時他才與艾爾瑪結婚不久(1902),兩個女兒也相繼誕生。在這幸福時刻,他先創作出俗稱「悲劇」的第六號,抒發對生命終將傾頹的悲觀。第七號則轉身投入了奇幻風格,好像在挖掘自己的潛意識,並在第二與第四樂章加上「夜之歌」標題,強調不明朗的氛圍。
根據馬勒自述 ,整部作品就像是從黑夜邁向日出。第一樂章從送葬進行曲開始,一路上經歷恫嚇與恐怖,中途偶爾出現柔軟、綺想般的第二主題群,彷彿以漫漫長夜刻畫生命實相。第二樂章很可能受林布蘭《夜巡》啟發,大小調性刻意變模糊,以凸顯明暗色彩,整體像抵達夢境更深處,透過牛鈴、民歌旋律,喚起遙遠記憶。第三樂章完全被危險籠罩,此時作曲家已不像在第一樂章裡,遠觀一切,而是被魔鬼帶著旋轉,跳出死之舞。
第四樂章緩下來,馬勒特別使用吉他、曼陀林等撥絃樂器,營造感性悸動,於夢境尾聲表達對人世的深情。第五樂章由鼓聲帶出輝煌旭日,乍聽會感覺只是喧囂慶典,但整個和聲從歡愉歌唱、壯麗聖詠,到重現第一樂章的黑暗,與越來越多不和諧音加入,形成世紀末的混亂場景。
有趣的是,對於最後收尾,拉圖認為:「第五樂章的光,不像戶外的自然光,而是劇場裡炫目的光。」難道這首作品在他眼中,是對舞台生涯的體會與告白?如果是,就更讓人期待他將述說出什麼樣的「夜」裡心思,並掙脫出現在的自己。
©BR _ Astrid Ackermann
節目詳情
2024/12/5(四)19:3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座談側記
曉劇場劇作《魚.貓》將於10月12、13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後簡稱衛武營)演出,戲劇改編自臺灣國寶級文學作家黃春明的《莎喲娜拉!再見》之短篇故事〈魚〉及〈溺死一隻老貓〉,由鍾伯淵編導以共融劇場形式,邀請聾人及劇場演員共同演出。在8月31日下午,衛武營特別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後簡稱臺文館)跨界合作,特別邀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影響‧新劇場團長與藝術總監呂毅新,以及萬座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三人共同以「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為題進行前導討論。
追焦,舞踊時的身體訊號
「我」的存在,來自意識,而早於「我」的認知之前,身體就已存在,因此相對年長許多,即使未來對「我」的認知因年老消逝,身體仍相伴至末。至始至終,身體都存在。儘管蒙受教育、社會化後,「我」之意識已經先行於身體,導致嚴重與身體脫節,身體依然不斷發送訊息,只是訊號強烈與否。在需要重新與身體同步並審視與其關係之重要途徑,便是舞蹈,因而「舞蹈,是一部身體史」為題、關心藉由舞蹈開展出對身體及身分種種省思的舞蹈影像徵件便油然而生。